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2】

作者:发布时间:2018-05-18

古丝道、茶道、盐道交汇的地方

在古代,清溪是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当时的牦牛道、沈黎道、清嘉道交汇于此。牦牛道为南方丝绸之路北端之一段,是四川五路驿道干线之一,凿于汉代,起自凰仪堡(今属荥经县),经清溪、九襄、西昌、云南,达缅甸;沈黎道是连接川藏的主要通道,凿于汉代,起自凰仪堡,经清溪、富林,沿大渡河进入泸定,再达康定,为茶马古道之“官道”,南路边茶主要由此进入藏区;清嘉道凿于秦汉,起自清溪,经九襄、皇木入峨边、峨眉达乐山,乐山的食盐由此道运到清溪,再入藏区,因以运盐为主,所以有“盐道”之称。

这条重要的古驿道虽然废弃多年,但是出清溪古城北门沿山而上5华里,到达王建古城遗址后,仍可见到保存完好的古道。

王建城遗址呈梯形,南北长600余米,东西宽约200米。据汉源县志记载,这里是汉武侯的置军旧垒。为确保清溪县城的安全,唐代的韦臬、李德裕先后于此增置三堡,至五代王建置城,故名王建城。如今旧城已毁,然城外的3处古堡废迹仍然可见,而且城尾仍有两户农家居住。南北走向的清溪古驿道从古城中心穿过,古道两旁的宅基地里虽种上庄稼,而残墙破窗犹存,据说这里当年也是背夫的一个驿站。背夫们晚上到达这里,放下沉重的“背子”,吃顿饱饭烫个脚,睡个好觉,第二天又走。要知道,从这里到 清溪城,短短5华里,背夫们还要走整整一天!

古道约两米宽,用不规则的石块铺成。古时无数的丝绸、边茶和食盐就从这经过。每个石块都光溜溜的,可以想象上边留下多少人的脚印,浸透了多少背夫的汗水。记者沿古道向深山走去,越走风越大,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据介绍,由此而上,翻过海拔2900米的相岭山到达凰仪堡,约60华里。古道盘山而上,中间要经过24个“之”字拐,称为24盘。这天,云雾低垂,站在王建城遗址,相岭山直插云霄。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行路之难,远非当代人所想象。

四川是'蜀山氏女'的公婆嫘祖发明蚕桑丝绸的地方,是中国丝绸的原产地和早期起源地之一。大约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四川省会的成都,极其自然地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这条畅于汉、兴于唐、衰于明的南丝之路,在其起点成都境内现在可还有自己古老的踪迹?

在这个'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季节,我们挎着相机,向雾霭中闪着隐约的丝绸残光的道路走去。

路上事:'南方丝绸之路'成都段辨识记午后,我们驱车出成都,上成雅高速公路,在新津出口后,望邛崃古城而去。风很稠密很均匀地向后奔跑,翻飞的衣襟把汽车窗玻打得很是响亮。

其实,仅仅只在83年前,成都境内一条完整的南方丝绸之路仍旧存在着并行使着自己的实用和美学功能。

民国13年(1924)前,成都至新津至邛崃至雅安仅有一条供肩舆、驮运的驿道。民国13年,西康屯垦使刘成勋议修成(都)康(定)公路,15年5月成都至新津段竣工,民国28年(1939)国际儿童节那天修至康定。

这条成雅段川藏公路,正是大致沿着成雅段南丝路的走向形成的。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眼前出现的一定是风沙弥漫、响着驼铃、经过敦煌那条的 '西北丝绸之路',也会想起船只摇出的'南方海上丝路'。而比这两条路更早开通的'西南丝绸之路',先秦时就在崇山峻岭中顽强伸延,悄然进行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原始而神秘。

'西南丝绸之路',又称'南方丝绸之路',简称'南丝之路'、'南丝路'。是指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起点,经四川西南,通过云、贵,而后到缅甸、印度,并由此可达欧洲、非洲诸国的一条古代陆上交通要道,它连通了巴蜀文化、滇文化、古印度文化、古西亚文化等重要古代文化。

当丝绸与珠宝隔着国境遥相对望,'南丝之路'诞生了。兼有'私奔专家'和'作赋高手'双重著名身份的司马相如当官后,被派遣回成都经略云贵'西南夷'地区,他驰马往复,为他获得爱情、写赋之外功勋和荣耀的'第三条道路'即官路,正是'南丝之路'。

但忙于与邛女卓文君谈情说爱、饮酒作赋的司马相如并没有顾得上将这条道路的功劳告诉朝廷。朝廷知道这条道路,还是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之后的事。张骞在外国惊讶地发现了从这条路上输送出去的大量蜀物!这条丝路在汉代时称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

这条如今看上去沉寂无比的南丝道,正是蜀王开明氏后代蜀王子安阳王蜀泮南迁越南之道, 蜀汉孔明'攻心为上'、'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之道,元代忽必烈率军沿横断山南下强取云贵之道,中国远征军出滇入缅抗日之道......

一到邛崃,朋友陈瑞生就给我们找了一份南丝路的资料。在这篇1300多字的资料中和日后的勘察中,我们获知了一个事实:存留在平乐镇骑龙山城隍岗上那段古驿道遗址,既是'南丝路'的一段,也是'茶马古道'的一段,还是'灵关道'的一段。这条被当地老人称其为'马道子'的古道,正是成都境内最后的南丝路。

山上事:察勘'马道子'

结识了熊永龄老先生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古道热肠!我们没想到他愿意亲自陪我们上山察勘古道。

平乐古镇坐落于骑龙山脚下,白沫江自山脚流淌。站在场镇旷坝,远望骑龙山廓线,在清晨桔红色太阳的斜晖中,它像一条青色的巨龙蜿蜒向南。据说,从前,骑在山脊上的古道墙垣,竟有着长城一样的模样。

出场镇,过迎宾路,经过一座三重殿宇的观音院、一大片长有庄稼的田地和一段陡峭的石梯,就到了山脊。

顺着马道子,我们向南边的名山县方向走去。眼前的马道子宽约丈二,左边斜坡处长满竹木,右边坡体处为鹅卵石砌的护墙,起着保坎的作用。路基呈鱼脊形,中央用大鹅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边为错落有致的鹅卵石铺设。石面花纹各异、图案各异,有的如山羊,有的如猛虎,有的如猎户,有的如牧女,无不透出远古岁月足迹磨砺的光泽。

古道右侧有一座城隍庙。庙门上'结帐无差'几个大字十分醒目。庙门对联正是陪我们上山的乡邦名士熊老先生所撰:

古庙骑龙平乐城隍可领三卅五县

崃山放彩丝绸汉道遥望四海千邦

熊老先生是趿拖鞋、握茶杯上山走古道的,显得很闲适,就像在他自己家的客厅和居室转悠一样。他说以前这古道上设的驿站,四十里一站,官差打马而来,策马而去,换马不换人。路边,我们还看见了一位在茶园里不声不响采茶的老妪。这位90多岁的采茶人,满脸都是古道般的坚韧和沧桑。而她的头顶上方,一群又一群年轻的白鹤正从一片竹林中一次又一次飞起、折行,形成盘旋的白云。一位30多岁的农妇牵着一对正值青春期的水牛走在古道的阳光中。

渐走渐行中,我们处于了骑龙山的山顶平台一线树木稠密的'城隍岗'。此时马道子的旁侧墙垣已由一道变为了两道--两墙像夹道欢迎的人墙。两侧墙垣约四五尺高,用鹅卵石呈人字形嵌砌。它们把古路夹在中间,其状与秦汉时代官方'甬道'规制完全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作甘泉殿,筑甬道。'注说:'谓于驰道(大路)外筑墙,天子行中间,外人不见。'史书上的书写,在大地上找到了佐证和回音。墙垣原为防止敌人抄掠运输物资而设。从筑路史的发展来看,墙垣又起着养路如排水抵挡塌方的功用,以及作为划分中央集权用地与地方和民间用地的严肃界线。为方便进出,与支道相汇处,墙垣开有门道,如今高速公路的进出口设计大约也从此处获取了智慧和经验。

古道为什么沿山顶脊骨修筑,而不是像公路一样顺峡沟、河流而设呢?熊老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这条古道是驮运重要物资的商道,只有在山脊上行走,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不会中伏击。此外,山脊上修路,可减少过河建桥的成本。

这条秦汉甬道的鹅卵石中心线是专为日后维修路基而设计的坚固的基准,为此它的基础下得很深。岁月风雨中,任路面毁伤、墙垣位移,只有它坚持着正确的路线和方向。

我们看到古道的中心线,在某些地方会形成宽阔的'错位处',有学者说这个' 错位处' 就是两车相遇后的'会车处'。令笔者疑惑的是,那时,在这条道上运输物资、出兵打仗的除骡队、马队外,真有车吗?如有,是独轮鸡公车呢还是四轮马车?我真不敢想象要什么样的减震车轮才能消减鹅卵石的坚硬和巨大的颠簸。

在马道子断残的地方,有呈梯级台面挖下去的考古坑遗迹,从坑里的鹅卵石垒砌情况可看出,古道虽坚固,但各朝各代都有修养的痕迹。熊老先生指着前方的树林说,再往前走还有一处文君姑娘父亲卓王孙当年的冶铁遗址,再往前走就是设在名山县的'茶马司'了。

山下事:两条河,一座桥

马道子上的鹅卵石取自骑龙山下的白沫江和石头河,只要想一想古人当年背石上山的艰难,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河床上看看它们。从我们落宿的长庆街'古埠客栈'到白沫江河床很近。白沫江源自天台山,在新津县并入岷江。

盯着白沫江鹅卵石看似乎没看出什么,但我们却摸出了山上的它们与山下的它们的不同--这里的鹅卵石没有人畜的脚板打磨出的光洁和丝绸擦拭过的纹理。

沿成温邛高速公路一脚油门踩回成都之前,我们还去探访了骑龙山下的石头河和'探花桥'。流经临济镇的石头河比白沫江明显小了许多,鹅卵石资源也不甚丰富,倒是河边年轻的洗衣女给了它格外的生气。离石头河不远处就是探花桥,现名'永远桥'。该桥由清代一名当地李姓武探花用巨石搭建,是一座桥墩隔有九孔的'九眼桥'。桥碑很大,宽八米,高四米,当李探花后裔、67岁的乡民李元书指着碑文介绍先祖如何在皇上面前用120斤重的大刀展示武技并用一招'落地生花'智取第三名时,摄影师退了好几步,其镜头才把碑与人尽数装入。

历史上曾有一条民间古道把南方丝绸之路的“西夷道”和“南夷道”紧紧联系起来,它就是贯穿乐山境内的古代阳山江道。

“南方丝绸之路”以四川成都为起点,向南分为“西夷道”和“南夷道”。“西夷道”出成都经邛崃、雅安、荣经翻越大相岭而至汉源。越大渡河、穿清溪关后进入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顺安宁河谷南下至位于邛海之滨的西昌。再沿河而下,渡过金沙江进入攀枝花;翻越川滇交界的方山后入云南永仁,直达洱海边的大理。“南夷道”则顺岷江南下,经眉山、乐山、犍为而至宜宾,入云南境内至昭通市,再西行经楚雄、南华等地亦至大理。东西两条道于此汇合,一并合称“西南夷道”。“西夷道”和“南夷道”在大理汇后后,向西南经永平渡澜沧江至保山,越怒江至德宏州首府潞西,在今云南畹町、瑞丽及腾冲一带均可出境,通向缅甸、印度、泰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这条路线也就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俗称茶马古道。

“阳山江道”连接“西夷道”和“南夷道”。大渡河在唐宋时期被称为阳山江。起于“南夷道”上的乐山,止于“西夷道”上的汉源、甘洛的这条古道,便被人们称之为“阳山江道”。此道又被人们称为“嘉州古丝道”。阳山江道分水陆两路。水路起于乐山、溯大渡河而行,终于汉源;陆路起于乐山,经峨眉山、峨边、金口河、甘洛阿兹觉,终点在甘洛境内的海棠。

很早以前,“阳山江道”上的峨边、金口河、汉源、甘洛一带居住着土著民族,他们属于西南夷之列。战国时期,秦惠王灭巴蜀,大量蜀人为躲避战乱,被迫南迁。一部分来到大渡河流域定居下来。1977年,在金口河区共安乡出土了一批青铜剑、青铜矛和一座战国古墓。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蜀人南迁和曾在这里生活。巴蜀灭亡后,“秦民移万家”,一些秦人从中原之地来到这里。金口河金河镇一带居住的“秦人”,因思念家乡而把现在的顺水河称为“秦水”、“泾水”;又因这条河产沙金,便把这里叫“金口河”。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以犍为郡为据点,曾派大军沿阳山江道从乐山到峨眉,经土地关、射箭坪、马嘶溪、盐井溪进入越西,沿途的这些地方都留下了诸葛孔明的传说。到了北周、隋、唐,在嘉州重建州县,在峨眉设罗目县时,阳山江道已成了重要的商道和官道,唐代从成都运往西昌一带的军粮均由此道。嘉州的丝绸、盐茶也由此道运往汉源、甘洛,销往甘孜、凉山等地。公元923年,晚唐名相、“牛李党争”的李派首领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史,对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作战时曾大力整治阳山江道,途经今沙湾太平岩,留有碑刻。宋初王小波、李顺起义时,部将张余在嘉州作战失利后就曾走阳山江道退往云南。

公元982年,宋太宗命黎州(汉源县)官吏在大渡河上造大船,以便大理国入贡于宋。随着大理国与北宋关系的建立,民间交往日趋频繁。阳山江道上的黎州边境和峨眉县西10里的铜山寨成为彝族与内地进行商业交往活动的市场。到明初,灵关道(又名零关道)梗阻,景川侯曹震重修阳山江路,从嘉州起经苏稽、高桥、射箭坪、沙坪、金口河、甘洛阿兹觉至镇西驿接灵关道。同时又劈右路,从今峨边新场,经金口河大天池、松坪、马烈至汉源接灵关道,到明洪成29年(公元1368年),全线贯通,史称“镇西古道”,成了明王朝通往云南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国防驿道。

明末清初,大西军蜀王刘文秀联明抗清,沿镇西道进出云南、四川,与清军殊死搏斗。其后吴三桂盘踞云南叛清,又经此道与清军周旋,镇西古道一时硝烟不绝。清代以后,过镇西古道的商贸活动极为频繁。乐山一带的盐、茶、丝、嘉定大绸、西昌的白蜡虫、烟草等成为古道上常见的商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四川成了大后方。当时,通往印度的主要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已通车,但川滇之间的公路均要绕道贵州。若从乐山经西昌至云南祥云修筑一条公路,便可成为四川通往缅甸的最便捷的国际通道。于1939年8月动工,1941年1月通车的乐西公路在乐山境内的路段正好取用了唐宋阳山江道。乐西公路全长525公里,其中就有400公里是沿用旧驿路、旧石桥,如峨眉县境内的高桥、观音桥等。

现在,阳山江道水路沙湾铜街子至峨边五渡、毛坪,峨边至金口河、汉源的沿河峨金公路、金乌公路均已打通,并成为交通大通道;陆路的乐西公路依然发挥着交通大动脉的作用。只有从峨边大堡经金口河,过梅林顶到甘洛县阿兹觉的古道已经废弃,惟有古道上残存的青石板才会勾起人们无边的回忆。

古城清溪——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置县近1600年,清溪古城明清民居古朴典雅,民风淳厚,文庙气势宏大,建筑精美,清溪是历代贡椒之源,汉源为“中国花椒之乡”。

《汉源县志》载:“汉源古名笮都, 西汉元鼎六年, 始置沈黎都, 天汉四年, 为牦牛县, 北周为黎州, 隋大业二年, 称汉源县。”1949年前, 汉源县的旧县城就在清溪。清溪古城建于唐开元盛世, 砖石为墙, 昔日城内有“九街十八巷”, 迄今还保留着大片明清时期青瓦灰墙和砖木飞檐的古民居。位于城东北隅的文庙九进院落, 斗拱重檐, 红墙碧瓦, 丹桂馥郁, 古木参天, 占地4400平方米。城东玉渊池有宋时“玉渊铭碑”, 城西冷饭沟石岩上有天启年间的石刻“山横”和“水远”。古城作为南丝绸之路历朝历代的重要驿站, 中国的丝绸、茶叶、药材便是经过此道远销印度、土耳其及缅甸等国。附近的佛静山, 古庙依青嶂, 杜鹃伴碧流, 水声山色浸妆楼, 烟花春复秋。汉源花椒古名黎椒, 位居全国花椒之冠, 清溪花椒更是历代“贡椒”,驰名中外, 盛名远播。

羌江河畔雅雨潇潇;邛海之滨朗月高悬;清风下的千年古城沧海桑田;“清风雅雨建昌月”的民谚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沉思。或兵燹或天灾或人祸,度尽劫波的古城失却了往昔的繁华喧嚣,雄关漫道留下的仅仅是残壁断垣;山间那响彻千年清脆的马帮铃声如泣如诉;崃山书院的朗朗书声和玉渊灵泉泛起的层层涟漪已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

关于我们
  • 微信订阅号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833-2718738

邮     箱:

地     址: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雅静路

技术支持: 四川云图信息技术

网站访问量:310393

联系我们

馆长信箱

查看地理位置及公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