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时间
8:30-18:00
我的图书馆
MyLIBRARY
作者:图书馆发布时间:2022-02-14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不少出土文物堪称“世界之最”,与虎有关的元素也比比皆是。
《说文解字》称:“虎,山兽之君也。”早在200万年前,被称为“中华祖虎”的现代虎祖先,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与古代先民为争夺生存空间有过无数次“亲密”接触,因此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时候,虎文化也随之出现。
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虎形象,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出的用蚌壳摆塑出的龙虎图案。此后,与虎有关的文物大量涌现。今天我们就带大家盘点一下,那些与虎有关的文物真迹。
虎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用于调兵遣将的铜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方能生效。
先秦虎符的存世量极少,其中最有名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杜虎符。此后除隋唐两代不用虎符外,历代均以虎形符牌作为调兵信物。明清两代的四品武官补服图案,也是老虎的形象。可见在中国传统虎文化中,老虎始终是军权和武力的象征。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了魏国的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也成为战国时期的精彩故事,体现了智,凝聚了义,也包含了忠。
虎节
错金铭文虎节,1983年在广东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发现的时候,它被包裹于丝绢内放置在墓内随葬文物数量最大、品类最多的西耳室中部南墙根下。
虎节长19厘米,最高11.6厘米,最厚1.2厘米。个头不大,却异常精美。它用青铜铸成扁平板的老虎形状,成蹲踞之势,张口露齿,弓腰卷尾,尾部弯曲成“8”字形。虎眼、虎耳均由细金片勾勒,虎身上的斑纹是在铸出的弯叶形浅凹槽内贴以金箔片,双面共用60片,呈现出斑斓的虎皮形貌,华美生动。
这件虎节主要用于驿传、出使、小规模调兵,与军事上的虎符性质不同。虎节正面有错金铭文“王命=车驲”,“=”是古代常用的叠字符号,铭文可读为“王命命车驲”,但最后这个“驲”字,曾经困扰学者们很多年。
学者李家浩在《南越王墓车驲虎节铭文考释》一文中写到,铭文上有四个字,前几个都不难认,但最后这个,大家分歧不小,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是“(马+土)”,也即“牡”字的异体,“车牡”也就是“车马”。另一种意见也认为是“(马+土)”字,但应该假借为“徒”,也就是步卒之意。但李家浩认为两种说法都有问题。他通过复杂的字形和读音的推论,认为应当是“驲”字。
《吕氏春秋》里有“齐君……乘驲而自追晏子”的记载,高诱注:“驲,传车也。”那么“王命=(命)车驲”也就是凭王命进行驿传的使者。左传记载“楚子乘驲”,孔疏引舍人《尔雅》注:“驲,尊者之传也”。由此可见车驲虎节是身份高的人乘传时所用的凭证,这点从车驲虎节体积大且纹饰精美可以看出。
西周虎簋(guǐ)
过年家人团聚,年夜饭是少不了的,而在西周的年夜饭上,大概会出现这样一件器具,虎簋。
虎簋是古代中国用来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西周时期,作为主要青铜礼器之一的簋,在祭祀或宴请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组合的鼎配合使用。
西周虎簋
它的盖顶是莲花瓣形的抓手,敞口向外撇开,腹部是圆鼓状,形成流畅的曲线,圈足下方连接着方型底座。腹部两边装饰了龙首耳,造型雄伟大气。盖面、腹部以及方座分别装饰了流转的曲波纹,口沿和圈足则装饰了交缠的兽目交连纹,气势雄浑,整个虎簋具有韵律感。
西周虎卣(yǒu)
西周虎卣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的西周虎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共有两件,通高35.7厘米,后来都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西周虎卣
关于西周虎卣的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撑身体,同时构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首。虎肩端附提梁,梁两端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宿纹,以雷纹衬底。
虎背上部为椭圆形器口,有盖,盖上立一鹿,盖面饰卷尾夔纹,也以雷纹衬底,与器体一致。虎两耳竖起,牙齿甚为锋利。该器表面大部分呈黑色,局部留有很薄的绿锈,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
西周虎卣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它是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常用来装酒的器具。而这件器物的稀有之处在于“虎食人”的造型。关于此造型,从学术界到民间,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保存至今,其相对完整的技术工艺仍为后人所钦佩。
青铜虎蓥(yíng)
我国民间逢年过节有祭祀供奉的传统,当然也少不了祭祀供奉的器皿。
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瑞虎佑安——2022新春展”,1月19日起对公众开放,上百件套经典“虎文物”,在如同四合院一样的展厅中集体亮相,其中就包括青铜虎蓥、西汉堂阳侯虎符等众多国宝。
青铜“虎鎣”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根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资料显示,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原应有连链,现已失。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
盖内铸铭四字:“自乍(作)(供)(鎣)。”“乍”字反书。可能是共字,与共字通常作、形较异。器自名为“鎣”,是盉的一种别称。“共”作为器名的修饰语,尚属首见。共是供的初文,《广雅·释诂二》:“供,进也。”《玉篇·人部》:“供,祭也。”《广韵·锺韵》:“供,奉也。”“供鎣”明确了此器的用途,即作为祭祀时奉献使用。
关于“虎鎣”这一世称的由来,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乃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
与虎有关的文物数不胜数,其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历经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虎的形象已经从最初的猛兽逐渐演变出具有政治、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精神内涵。
虎年了
不妨利用节假日
走进博物馆
去欣赏那些神秘的虎文物吧~
copyright 2017-2020乐山市金口河图书馆 ALL RIGHT RESERVED 蜀ICP备17017929号 川公网安备51110002002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