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之趣

作者:金口河图书馆发布时间:2022-05-19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在装点四季的世间万物中,文人雅士们似乎对花总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


比如,歌颂莲花坚贞品格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感叹梅花傲然不屈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或者是刘禹锡的《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而历代文人雅士玩味和吟咏百花,也弄出了许多趣闻轶事。

人面桃花


有花的地方,总是有故事。因花结缘的故事就数不胜数。

唐代有名的英俊书生崔护,进京赶考名落孙山,归家途中路过城南一户庄园,在一片灼灼的桃花林中遇到了一位妙龄少女,就此情根深种。但来年再寻,少女却不见了踪影,悲伤之余,崔护就在朱红大门上写下了千古名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梅妻鹤子与炒梅之热


《辞海》:“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据史料记载,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

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

随着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在文坛上也热了起来,出现了:“明月孤山处士家”(陶宗仪诗),“潇洒孤山半支春”(赵孟頫诗),“幽人自咏孤山雪”(文征明诗)等等,到了以后的明代,诗人王淇又有“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这说明从北宋开始,由于林逋佳句的影响,确实把文人们的咏梅风给炒热了起来。

王安石与欧阳修的菊花之争


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欢用菊花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以菊明志,晋代陶渊明写了許多菊花诗, 赞美“秋菊有佳色”, 描绘了“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令人神往的境界。

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欧阳修有这么一则关于咏菊的趣事,据《西清诗话》载,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 “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欧阳修读了之后,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又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

王安石闻之,怒道:“是定不知《楚辞》“餐秋菊之落英”,欧阳公不学之过也。”

两位文学大家就菊花的落与不落争论的这番趣事,也引申了一句趣话,文人相轻,信自古如此。

关于我们
  • 微信订阅号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833-2718738

邮     箱:

地     址: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雅静路

技术支持: 四川云图信息技术

网站访问量:310594

联系我们

馆长信箱

查看地理位置及公交信息